Created by: Christina lou
Number of Blossarys: 12
文枕琴在莆仙一带又称枕头琴,基。在福建,除用于莆田文十音之外,在晋江十番中亦有,当地群众称之为"床"。昔时共有丝弦九条,定音为.6 1 2 3 5 6 1. 2. 3.(.x表低音,x.表高音),以芦苇杆为弓,涂上松香后象小提琴般地与弦摩擦演奏。有坐奏、行奏两种。坐奏时将琴身平置,行奏则扛于左肩,左手扶之,右手持弓。 据考,文枕琴当与古代乐器轧筝、蓁有着密切关系。 ...
库木日依,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。又称库木里。外形和多朗热瓦甫、热布卜相同,一般用于宗教。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。在漫长的旧社会,它和巴朗孜库木一样,封建迷信为库木日依罩上了一层宗教色彩,不论是喜庆、婚礼的歌舞,还是在日常的娱乐中,人们都不能弹奏库木日依,而只能在为死者送葬、演奏《卡素依》哀乐时才能弹奏,在它和巴朗孜库木的伴奏下,去世的人才可以进入天堂;20世纪50年代以后, ...
据史书记载,中世纪以前,中东的亚速、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,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,名叫萨泰里琴。明朝(1368--1644),随着中国和西亚、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,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,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,后来逐渐扩及到中国各地。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,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──扬琴 击弦乐器。又称洋琴、打琴、铜丝琴、扇面琴、蝙蝠琴、蝴蝶琴。 相传扬琴的前身是流行西亚地区 ...
排笙,又称芦笙,是苗、侗、水、瑶、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。古称卢沙。苗、侗、水语都称梗。苗语又称嘎斗、嘎杰、嘎东、嘎正等。侗语又称梗览、梗览尼、梗劳等。瑶语称娄系。克木语称凯恩、宋滚尔。流行于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四川等省区。历史悠久,形制多样,音色明亮、浑厚,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民间常用于排笙舞伴奏和排笙乐队合奏。经过改革,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,可独奏、重奏或合奏,有着丰富的表现力。 ...
刚洞,藏语又称冈林、扎令,汉族称法号、喇嘛号,从古代角类乐器演化而来,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。管体多为铜制,也有银制的。外形与大牛角相似,是名副其实的腿形号角。规格不一,多由3节组成。西藏拉萨市一寺院中的刚洞,全长45厘米,管体上细下粗,略呈弯曲状,下端喇叭口呈椭圆形。管身装饰精美,外表镂刻出各种图案纹饰,近喇叭口一端镂龙头凸纹或天神头像,还镶有玛瑙或松耳石。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刚洞,用赤铜片制成, ...
坠琴,民间拉弦乐器,也称坠子、坠弦,是河南曲艺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。约在清末演唱莺歌柳书(一种说唱音乐)坠琴时,持伴奏乐器小三弦,改革、发展成为坠琴。坠琴的音箱如三弦而稍小,鼓面由蟒皮改为桐木板,琴杆保留了三弦的指板,用马尾竹弓拉奏,因而改成为拉弦乐器。音色浑厚。目前坠琴主要流传于豫北、鲁南、冀南,尤以河南最为盛行。 坠琴,也称"坠子",是山东吕剧、河南琴书乐队中的主奏乐器,亦称主弦,还用于某些 ...
古代打击乐器,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,用小木槌敲打奏乐。 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,用石或玉制作,十六面一组。它的音色,除黄钟、大吕、太簇、夹钟、姑洗、仲吕、蕤宾、林钟、夷则、南吕、无射、应钟等十二正律外,又加四个半音,演奏打击时,发出不同音响,清宫所藏玉编磬,是清乾隆时制,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。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,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。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 ...